DeepSeek能否深度替代人类写作 思考的本质不可替代
DeepSeek能否深度替代人类写作。写作不是简单地整合信息,也不是单纯记录思考,它本身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当写作严重依赖AI时,我们可能会失去这种思考的能力。
最近,随着DeepSeek等AI工具的流行,人们开始担忧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取代。作为一名写作者,我经常被问到AI写的文字如何,以及这个领域是否受到了冲击。一些技术爱好者甚至断言,以写作为代表的精神创造活动将被全面替代。
这几年,AI在写作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程式化的论文、报告到网文,很多内容已经充满了AI的味道。例如,2023年底,清华大学教授沈阳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创作的作品《机忆之地》✨在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中获奖。2024年初,获得日本芥川奖的作品《东京都同情塔》✨中有5%的内容是由AI生成,引发了争议。财经作家吴晓波也提到,AI模仿他的风格续写的文章《2018:潮水褪去时》✨非常逼真,甚至可以给高分。
这些例子显示了AI在文字创作上的进步速度和表现力,让许多怀有文学梦想的人感到沮丧,也让许多内容创作者感到担忧。但我不认为AI会完全替代人类写作。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具象化的思考过程。模糊的思路会导致模糊的文字,写作过程中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想法,直到找到最精准的表达。中国古人总结出写作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思想、选题;素材;结构、语言。
关于思想和选题,核心在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好的问题能够引导深度思考。经济学家张五常提出了三个提问的方法:一针见血的问题、浅显易懂的问题和评估问题的重要性。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话题的核心,并避免空洞无物的回答。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观点与素材不断互动。虽然AI可以快速查找和整理资料,但写作者仍需对素材进行掌控和检视,不能完全依赖AI。因为思想与素材的互动是持续的,丧失了对素材的把控,写作就会失去很多突破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我试图找到一个新颖的角度来探讨马斯克和特朗普的关系。经过反复思考,我发现他们都受到安·兰德思想的影响,这改变了我的文章方向,最终获得了读者的好评。如果只依赖AI提供的资料,可能无法捕捉到这些细微而重要的线索。
此外,AI在语言运用上也有局限性。语言不仅仅是文采,还需要精准。韩愈曾说,文章语言的标准之一是“宜”,即精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常常包含潜台词,这些微妙之处很难让机器理解。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理论也强调了语言的流动性和背景因素的重要性。每个时期都会有一些作家成为时代的“嘴替”,因为他们能够在特定背景下作出最恰当的表达,引发共鸣。
阅读文章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体验不同人的经验和感受。这是机器难以模拟的。因此,尽管AI在写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表达。
以上就是【💥️DeepSeek能否深度替代人类写作 思考的本质不可替代】👉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更多命理资讯请访问不思君主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