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看好的大湾区AI 不拼算法拼场景,矩阵已渐成型 重应用促产业融合

黄仁勋看好的大湾区AI 不拼算法拼场景,矩阵已渐成型 重应用促产业融合。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4年11月的一场活动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汇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机会。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广东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扎实的产业基础,香港和澳门作为联结内地和世界的桥梁,汇聚了海量国内外数据、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

以广东为例,2024年全省在算力芯片、底层框架、大模型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通用和垂直大模型在工业、交通等领域开展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核心企业集聚超过1500家,建设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11个,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到2200亿元,稳居国内第一方阵。不同于传统的聚焦于算法、算力和数据的衡量标准,大湾区正在探索AI的另一种量法——不仅关注技术高度,更强调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AI产业生态独具“重应用、重制造”的特点。

广州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领跑智能出行新基建,深圳华为昇腾解码算力芯片的底层密码,佛山美云智数重塑制造全流程智能范式,东莞的广东先知大数据构建城市级AI决策中枢。大湾区的AI矩阵正悄然构建、逐步成型,它们囊括了硬件层与应用层,覆盖了工业互联网、智能芯片等前沿领域和钢轨探伤、家电质检等细分场景。

受访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实体经济、赋能千行百业是大势所趋,这恰恰是大湾区的优势所在。大湾区拥有庞大的传统优势工业和新兴工业基础,在数智化转型升级中对人工智能应用以及系统集成方案形成了广泛需求。而庞大的产业体量反过来加速了AI技术在大湾区落地生根。

当OpenAI斥资7万亿美金追逐算力霸权时,南粤大地上的企业家们正拿着游标卡尺丈量钢轨裂纹,为AI钢轨探伤系统的落地做着努力。这种务实,实际上是大湾区AI企业的共性,其凭借各自优势闯出了一条新赛道——不拼算法,拼落地。

2024年,广州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清单》✨,开放交通、医疗等10大领域102个场景,允许企业“带方案竞标”。作为全国首个开放自动驾驶混行试点的超大城市,广州开放的1265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为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提供了练兵场。两家企业累计路测里程可绕地球750圈。

“广东路测场景丰富,对小马智行无人驾驶技术的迭代优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说,广州南沙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开放的行政区域,深圳前海在一线城市中率先开放中心城区,为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提供了“试验场”。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也曾提过,公司曾在广州一个城中村进行测试,那里道路狭窄、人群熙攘,要在这样的复杂场景开放测试并不简单,要感谢广州的“宽容”,对企业实现全无人驾驶极为关键。

“广州不是盲目追逐热点,而是利用开放场景倒逼技术进化。广州通过建立场景开放与风险容错机制,支持更多经营主体、服务机构参与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推动AI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丰富的种群生态。”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如此解读。

丰富的应用场景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所在,也为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例如,在佛山,美云智数依托美的集团50多年制造经验沉淀的know-how,自2017年以来已服务50余个细分行业,为陶瓷、家电、汽车汽配、装备制造等多行业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

在东莞,先知大数据经过持续数年的人工与机器对比实验,孕育出AI钢轨探伤系统。通过不断迭代,该系统目前已覆盖全国近1/4钢轨,广深铁路等工程成为其最佳试验场。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凸显了大湾区AI产业在应用层面独具特色。

尽管DeepSeek没有诞生在大湾区,但大湾区却成为最早“尝鲜”其本地化部署的地区之一。深圳福田迅速推出了基于DeepSeek开发的AI数智员工,上线福田区政务大模型2.0版;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上线DeepSeek-R1政务大模型,将办税服务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智慧军团”;佛山市将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接入粤治慧·佛山城市大脑,并上线粤政易工作台“政府治理专区”。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省政府原参事陈鸿宇分析,各城市发展路径看似不同,实则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让AI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的高水平治理强体赋能。一系列动作反映出大湾区在发展AI产业时的智慧:尽管高端算法人才密度不足、AI基础研究偏少,却拥有丰富的落地场景机会和强大的产业化能力。

过去服装厂商寻找合适的布料需要耗费3到5天,如今只需要通过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百布”对布机器人,最快2分钟就可以拿到精准的面料数据。“百布”成品布交易服务平台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其所在的广东,布料批发、服装产业发达,致景科技将“人工智能+”落地后,掌握了品类齐全的面料参数数据库。

面对高盐雾、强台风等恶劣条件,先知大数据的AI探伤系统在每秒3—4米的动态分析中,仍能精准识别毫米级的钢轨伤损。该系统在累计检测的12万公里轨道中,对437处潜在风险发出准确预警,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这要归功于先知大数据在最复杂的场景、最极限的测试中,在与物理极限的博弈中,淬炼出了最贴近市场的技术。

当全球仍在争论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时,粤港澳大湾区已给出笃定的答案——AI价值的标尺刻度并非实验室的算力峰值,而是产业链条的渗透深度。以制造业基因为锚点,大湾区将技术突破放在了产业的刚性需求上。

广东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从电子信息到家电制造,从汽车生产到装备制造,丰富的产业门类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试验场,也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市场空间。近日,广东印发的《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就把“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要部分。在大湾区,AI赋能千行百业的市场空间巨大。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能力率先构建技术、场景、资本、人才协同的全要素产业生态系统,在人工智能治理标准制定和全球价值链重构中起引领作用。她建议,大湾区可实施三大战略:建立多层次应用场景开放体系,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输出可复制方案;推动头部企业与顶尖高校共建AI+X交叉学科实验室,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实施AI英才集聚计划,以制度创新培育复合型人才梯队。

近年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启动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及硕博招生。大湾区正在向全球AI人才抛出绣球,吸引他们来此创新创业。广州正采取场景导向的创新策略来优化AI产业生态,通过整合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商业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致力于打造具备全球示范效应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以上就是【💥️黄仁勋看好的大湾区AI 不拼算法拼场景,矩阵已渐成型 重应用促产业融合】👉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更多命理资讯请访问不思君主页。

精彩评论

    登录您只有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