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生活习俗
藏族是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你的民族是藏族的吗?你知道关于藏族生活习俗是怎样的吗?不同的民族是会有着不一样的民族风情表现的,在藏族人口约为106.92万人,人口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内等地。藏族全都使用安多方言,大部分藏族信奉藏传佛教。
💥️藏族的民俗风情与生活方式
藏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按藏历计算,一年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一百多个,几乎月月有节日,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当然在许多传统节日中也有部分的宗教内容。
西藏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气候条件,各地区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
藏族服装以藏袍最为常见。城镇居民喜欢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藏服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是腰带,除了腰带之外,西藏藏族妇女的邦典也极具特色。另外,藏族人也喜欢戴帽,多为毡帽、皮帽和金花帽,而藏族人穿的鞋被称之为藏靴。藏族人的饰品以发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为主。
现在,很多藏胞家庭的衣橱中增添了西装、夹克等现代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新的服饰情趣。但是,不少人在节日时仍然保持着传统着装。
哈达是藏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品,也是西藏最常见的一种礼仪用品,主要功能在于表达祈福、尊敬、友谊、真诚。哈达的质地、规格、颜色、长短有所不同,织造哈达的用料,以往多为生丝或麻,近些年来用人造纤维织造的渐多。哈达的折叠方式,因档次、用项的不同,也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藏族尚白,以白色象征圣洁、真挚、坦诚,所以常见的哈达多为白色。此外,还有以蓝、白、黄、绿、红五色分别织就的五彩哈达,各有寓意,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分别表示蓝天、白云、江河、神灵、大地。
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藏餐
藏餐是中国餐饮系列中的流派之一,历史悠久,品种丰富。藏餐分为主食、菜肴、汤三大类。藏餐的口味讲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盐巴和葱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调料。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与糌粑、奶渣拌匀并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初冬时节,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通风处,任其冷冻并逐渐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
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改善,藏餐在菜肴烹制技术和用膳形式上也在不断地改进和丰富。
酒文化
西藏的青稞酒是用青稞直接酿成的,度数较低,藏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所必备的。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后依循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辈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表示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有时口中还要轻声念出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
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唱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
茶文化
酥油茶是西藏的藏族人不可缺少的饮料,做酥油茶离不开酥油、盐和茶,酥油是从牛羊奶里提炼的奶油,以夏季牦牛奶里提炼的金黄色酥油为最好,从羊奶里提炼的则为纯白色。藏民族饮茶时讲究长幼、主客之序。客人饮茶不能太急太快,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婚丧习俗
西藏各地的婚姻礼仪差别较多,因人因地而异,且奢简有别。
一般而言,议婚时讲究双方不能同骨系,而且属相要相宜。求婚时要先向女方家长献哈达等礼品,女方接受哈达即表示同意。择吉日写婚约,向女方父母献奶钱及礼物,是为订婚。
结婚前,男方要向女家送服装、头饰、手镯等。
迎亲之日,男方的迎亲队要以有地位和名望的人为首,女方则要举行送亲仪式。新娘到达男家后,除举行一系列仪式外,还要举行热烈隆重的婚庆宴。
西藏存在着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 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每一种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只有历世达赖、班禅及少数大活佛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普通俗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流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天葬则是西藏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葬俗。
佛教的万物有灵、生死轮回观念主导着西藏的各种丧葬行为,特别是藏民族对死亡即新生的理解,使人们能坦然地面对死亡,全无恐惧和悲痛。不但临终者能安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受任何的精神折磨,逝者的亲友也不像其它地区的人表现得那么的悲戚和沉痛。
传统民居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中修起了不少外观带有传统风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帐篷
帐篷是西藏牧民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制作帐篷的材料一般是牛毛,纺线后编织拚缝而成。帐中以木杆支撑。牵拉帐篷的多为用牛羊毛或牛羊皮编拧成的粗绳,以木桩或牛羊角为帐篷桩,用以固定帐篷。在搭建帐篷时,牧民们通常将帐门朝东以背风;帐房中央为灶台,用以取暖、熬茶、做饭;帐篷内部正中多供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卧具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牧民们会在牵拉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悠闲的牛羊群、星罗棋布的帐篷和纷纷飘扬的经幡,构成西藏高原牧场一道独特的风景。
平顶碉房
在农区或城镇,更多见到的则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特点是冬暖夏凉。碉房一般为多层建筑,底层一般用来作畜圈,二层为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作经堂,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西藏各地碉房各有不同,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在楼顶上晒太阳、晾晒粮食、休闲娱乐等等。此外,在家家户户的楼顶会挂满五彩经幡,重大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居住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对雪域高原上笃信宗教的人们来说,建房更少不了要举行各种仪式,以示驱除邪气,祈求吉祥。
💥️藏族生活习俗是怎样的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称蕃巴(bod-pa),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gtsang后藏,gtsang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yar-klungs gtsang-po流经之地。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蕃(音bo),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蕃巴,意为农业人群。蕃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堆巴,藏巴,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洼。
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藏族信仰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萨迦派(俗称花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
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多少世纪以来,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还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以及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
饮食习惯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
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丧葬习俗
藏族人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4万两黄金。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一般是不欢迎不被允许的人去观看的。因为这是藏族的秘密,应该保持尊重。
美丽的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的葬礼,目前仍沿袭着传统的习俗。外界人不知天葬是怎么回事,觉得很神秘。其实,每个民族有自己特定的风俗,嫁娶婚丧,各自都有独特性。这正是世界丰富奇妙之处,没有什么可疑惑的。过去清政府派到西藏的官员就向西藏宣传土葬,甚至下令禁止天葬。这其实是企图利用行政手段干涉民族风俗习惯的拙劣做法,结果必然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人的心理起着很大作用,已经形成的观念是无法随着一纸公文得以改变的,更何况这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尤其是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天葬寄托一种灵魂升上天堂的愿望。
民族禁忌
主人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
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客人
进门时绝对不要踩踏门坎!!这是藏族为数不多的忌讳之一;
基本礼貌:吃饭时要食
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接受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口时,必须一饮而尽;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切勿随便触摸藏民的衣服!!这是藏族为数不多的忌讳之一。
💥️浅谈藏族的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
其次我们就说说西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不仅包括大小乘佛教而且还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这才形成现在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人上人,藏语译音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这里我就稍微解释一下喇嘛这个概念,其实很多人把喇嘛理解为和尚,这是不对的在藏传佛教里管和尚叫扎巴,普通人也可以当和尚的,就是我们理解当中的出家。但是喇嘛不是普通人可以当的,如果说一个喇嘛仙逝了,那么只有他的转世灵童才可以接替他的位置。而且他们生来就背着宣扬佛法,普度众生的重任,所以会被藏人尊为人上人。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公元13至16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其实藏传佛教在西藏的传入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就是前后弘期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不过现在还是以四大教派为主的。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由松赞干布手下大臣屯米桑布扎所创的藏文,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结构宏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多少世纪以来,就一直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地区广为流传。还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以及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
生活习惯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冬天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它冰冻,然后就可以生吃,味道鲜美可口。也可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以上就是【💥️藏族生活习俗】👉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更多命理资讯请访问不思君主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