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理论中的穷通分合论

  有网友在网上提问有关于易学理论穷通分合论的问题,不思君小编针对这个问题为你提供相关易理的问题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易学的本质含义就是变化,易学就是讲变化的哲学,讲发展的哲学。《系辞传》✨中讲:“乾坤,其易之蕴乎?”“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朝,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空谓之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就是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穷”,是一个太极循环格局。当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变化。所谓“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汉代经学家郑玄在解说(易经》✨时提出“三易”的说法,即“不易”、“变易”、“简易我认为,所谓“不易”,就是不变,就是平衡,这是相对的;所谓“变易”,就是发展变化就是不平衡,这是绝对的;谓之“简易”,就是以阴阳二爻这种最简单的全息符号来概括、描述万事万物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这种发展变化的规律。(周易·系辞传》✨中讲:“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

易学理论中的穷通分合论

  通变的智慧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均有所体现。如《诗经》✨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朝虽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论语》✨中有“智者乐水”,以不停流动的水来比拟智者;《吕氏春秋》✨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告诉我们求变是永葆旺盛生机的根本途径;清代诗人赵翼则以一首七绝热情地咏赞了变中的生机:“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这之中最为经典者当属《周易》✨。它是一部讲述变化之道的书,其卦爻千变万化,无论翻到哪一卦,都会看到卦象中那周流不息、运动不止的动态感,即使是周行到了状态最差的“否”卦,也有着“否极泰来”的变易性存乎其中。书中的阴阳、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人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变化规律所创立的概念。

  周易》✨是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探索。

  其中提到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概括了自然变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遇到瓶颈,原先曾经有利的条件也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这时就要主动调整、主动变化,在调整和变化中寻求到新的发展路径,通过不断的动态调整,以保证工作、事业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出的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

  司马迁著《史记》✨旨在“通古今之变”。王安石变法也推崇“变通”精神,出台措施不是基于“祖宗成法”,而是根据现实提出革新策略。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清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法维新,也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为依据,提出了“变者,古今之公理也”,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在近代中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启蒙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通变的文化,是富有弹性和张力的文化。穷则思变、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正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带给世界的重要精神财富。

  易学理论中的穷通分合论

  #不思君#

以上就是【💥️易学理论中的穷通分合论】👉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更多命理资讯请访问不思君主页。

标签:

精彩评论

    登录您只有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